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我市的中小学校要求学生们上学都必须准备“三带”,包括手绢、抹布、水杯。如今,水杯被瓶装水替代,手绢也换成了纸巾。而过去成年人口袋里经常装着的手绢也消失了,市场上销售手绢的更难觅踪影。一些环保人士建议,倡导低碳生活,呼吁手绢的回归。 手绢变成童年回忆 手绢,对于1970年出生的朱女士来说,已变成一个美好的回忆。她还记得小时侯每天上学前,她都会把手绢、一个小搪瓷缸子和一块抹布放在书包里。放学回家后,自己会把手绢洗得干干净净晾好,第二天干了后叠好再用。 与朱女士同龄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记忆 ,儿时的也多与手绢相关,最熟悉的就是丢手绢:“丢手绢,丢手绢,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,大家不要告诉他…… ”大家围成一个圈,边唱边玩,其中一个人轻轻地把手绢放在另一个小伙伴的身后。有时候,几个小伙伴捉迷藏时,就把各自的手绢拿出来,折好后,蒙住对方的眼睛。而且,那时候有关手绢的谜语也很多,“四四方方跟我来往,伤风感冒它就更忙”等。 市民周女士说,小时候,妈妈和奶奶买菜用的菜篮子和布口袋如今又成为了一种时尚。但是,小时候上幼儿园时别在胸口的那一小块手绢,如今再也看不到了。事实上,使用手绢本身就是环保的一种方式。但现在人们更习惯使用随身携带的餐巾纸,用完就扔。她说:“餐巾纸虽然方便了大家的生活,但手绢可以重复利用,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再去用它了呢?” 市场难觅手绢芳踪 如今,市场上的手绢已经难得一见了。记者日前来到新一百,在各个楼层转了一圈也没有发现手绢的踪影。记者咨询了总服务台的工作人员,得知自从新一百营业后就已经不再卖手绢了。 记者随后又来到道里透笼国际商品城,经过了解,整个商城只有一家业户还在经营手绢。业主杜福众介绍说,他和爱人经营手绢已经20年了,从1995年以后,手绢的销售量开始下滑,经营手绢的业户也逐年减少。目前手绢的使用者主要是一些老人和婴幼儿,还有一些留学生。批货的主要是省内各地的经销商和俄罗斯人。他说,近来手绢的零售量又有所增加,说明哈尔滨市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所增强。今年央视“3·15”晚会曾经提醒大家少用或不用纸巾,提倡大家树立环保低碳的节能意识。第二天,就有一些市民前来购买手绢,还有一些机关单位前来团购。杜福众说:“我们全家人多年来一直在用手绢,餐巾纸经过漂白等加工后会含有一些纸屑等物质,既不卫生也不环保。”记者看到,他经营的手绢零售价多在3元到5元之间,品种很多。杜福众表示,虽然目前业务量不如十几年前,但是不管怎样,现在国家提倡节能环保低碳,他有信心把小手绢的生意做大。 呼吁回归“手绢时代” 手绢退出市场,是因为有了替代品纸巾,但是在这个提倡环保的社会,很多市民又开始怀念那块碎花的手绢了。 一位退休教师对记者说,当年她所在学校的学生都带"三带",学生们每天做眼保健操前,班级的卫生员都要求大家一起先拿出手绢擦手,然后再做眼保健操。可以说手绢带给当年同学们的不仅仅是快乐,还有受益终生的讲卫生的好习惯。如今,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,环保袋已经开始被人们接受,用手绢的习惯也应该回归。 今年70岁的市民王阿姨告诉记者,手绢现在早已买不到了,她和老伴出去会带上一块小毛巾。她说,现在纸巾带给人们很多方便,但是确实很不环保,制造这些纸巾要浪费多少树木,从制作过程来说,就不低碳。再加之使用的人随用随扔,产生了很多垃圾,影响了环境。她说,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绢。 市环保局有关人士介绍,生产纸巾的原材料都是10年以上树龄的大树,目前我国人均生活用纸为每年2.6公斤,以13亿人口计算,一年消耗的生活纸制品为440吨。生产这440吨的生活纸制品就要砍伐7400多棵树,而更严峻的现状是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7%,10年间已锐减23%。 “让手绢回归生活”、“广用手帕,少用纸巾”的呼声越来越高,一些人开始意识到手绢正在成为绿色环保概念下的时尚主流,将自然环保的理念优雅重现于这小小的方寸间,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